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  从两会热议的“新质生产力”,看数字化转型的下一步
    从两会热议的“新质生产力”,看数字化转型的下一步
    背景图 2024-04-13 11:41:52

    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经济复苏仍面临不少挑战........在充满变化和机遇的一年,数字化转型者们可能面临转型成本和效率重构、数字系统重构等等问题。如何在这一年走出关键的下一步,今年全国两会给出了答案——

    2024年,政府将会制定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同时,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产业的数字化(行业数字化转型)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推动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毋庸置疑的是,“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了中国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下一步”。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

    政府规划了包括“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内的10大关键举措,并在“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部分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这也意味着,人工智能的落地应用将被放到非常突出的位置。

    “人工智能+”引爆新质生产力,加速数字化转型

    上文提到,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人工智能恰恰十分吻合这两点。

    AI将推动数字化转型的颠覆式创新

    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质优,这也正是人工智能的长处——利用近乎人类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来实现自动化流程和任务,释放生产力,实现在相同资源、时间限制下的更优质产出。

    以IT运维的智能调度为例子,AI可以通过对故障事件的识别和关联学习,减少告警疲惫,提前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相关故障和性能变化。在相同资源下,帮助数字化用户优化IT资源的利用率、数字化业务运转的效率,实现数字化转型、IT投资的更高效益。

    在其他数字化重要领域上,AI也正在发挥远超想象的“质优”效应:

    • 在中国人工智能应用的第二大市场——AI增强的智能客服上,已经能以非常接近人类的智能程度来理解客户提出的问题,个性化、高效应答改善客户体验。
    • 在销售流程推荐和增强场景,通过人工智能驱动的算法可以帮助企业分析客户行为、历史数据,为销售团队提供实时、数据驱动的决策,更高效地促成交易。
    • 低代码和无代码正作为AI技术的重要一部分,正在不断简化开发流程和降低技术门槛,推动着代码开发领域的变革,让“人人皆可开发”逐渐成为现实。

    如今,数字化用户利用AI高效、自动化处理重复性工作的优势,更专注于高价值的创新和战略规划,进而持续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国际知分析机构IDC最新调研,全球34%的组织的已经在生成式AI方面进行了大量投资,并在未来18个月内制定了培训、获取生成式AI增强软件和咨询服务的支出计划,什么都没做的企业只有11%。

    在AI席卷全球的浪潮和变化莫测的外部环境下,IDC基于此次全国两会所发布的报告,也针对各行业未来的数字化发展提出了如下建议:

    • 深入理解两会政策:仔细研究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是关于数字化发展和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部分。关注政府对新兴技术(如生成式AI、物联网、5G等)的支持政策和资金投入。了解各地方政府在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和资金支持。 
    • 勇于投资最新数字技术:对于技术买家,要进一步明确企业数字化转型愿景和目标, 打造业务应用场景,要容忍探索中的失败,不断投资最新数字技术。对于ICT厂商,要深入理解用户业务,不断招募行业和最新数字技术人才,投资最新数字技术解决方案的开发,满足用户对数字化转型的最新需求。
    • 获取合适的人才:识别企业数字化转型所需的关键技能和专业知识,如数据科学、提示词工程、软件开发、网络安全等。通过招聘、培训和人才引进,建立一支能够支持智能数字业务时代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专业团队。培养员工新的数字技能和创新思维,提高整个组织的数字化转型能力。
    • 打造未来行业新生态:基于生态的技术创新是未来大趋势,技术买家和ICT厂商要以安全可信为基石,通过数据共享、经验共享、应用共享的方式一起打造未来行业生态,应对未来挑战。

    数据来源:

    IDC报告:分析师观点:“两会”对行业数字化发展与ICT市场的7大加速影响

    IDC发布全球信息技术行业十大预测:人工智能将重塑IT行业及企业运营方式

    《IDC PeerScape:低代码数据智能管理分析平台最佳实践》

    《全球人工智能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支出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