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博客

技术博客  >  “逃离”VMware:企业迁移的三阶实战指南
“逃离”VMware:企业迁移的三阶实战指南
背景图 2025-05-23 10:50:10

领跑AI品牌banner

2023年11月,博通以610亿美元完成对 VMware的收购,这一科技界里程碑事件却引发了一场全球虚拟化市场的震荡。近日,有报道称博通为强推订阅制服务开始采取一项新措施:向支持合同到期的永久许可证持有者,发送“停止及终止使用”函。为此,不少企业被迫重新评估虚拟化战略,而超融合替代方案(HCI)与分布式存储(SDS)也由此成为焦点。

成本激增,引发用户“逃离”潮

博通收购VMware后,迅速终止永久许可证销售,并将核心产品捆绑为高价订阅套餐(如VMware Cloud Foundation)。博通此举核心目的是推动订阅产品的普及,但一系列激进、强硬的手段,不仅导致用户续约成本激增300%,还面临着“安装更新即侵权”的法律风险。

根据2025年Gartner对博通收购VMware事件的民意情绪调查中显示,64%的受访者对此表达了负面情绪和严重担忧。东芝作为连续16年使用VMware的“忠实”客户,在订阅费用暴涨10倍后,也已另寻他途。基于此,东芝信息系统公司CTO表示:从成本角度看,超融合已成最优解

更值得关注的是,据IDC《中国企业级外部存储市场跟踪报告,2024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软件定义存储(SDS)和超融合基础设施(HCI)市场份额首次超越了传统存储。这标志着分布式存储技术正逐渐成为企业级存储的主流形态

IDC《中国企业级外部存储市场跟踪报告2024Q1》

图片来源:IDC《中国企业级外部存储市场跟踪报告2024Q1》

迁移的鸿沟,企业又该如何跨越?

无论是现状反馈还是大势所趋,VMware技术替代已非“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目前,许多企业用户正在积极寻找替代方案,以降低成本和减少对 VMware 生态的依赖。但是,面对VMware技术栈深度耦合(如vSphere与vSAN的强绑定)和动辄2-4年的迁移周期成本黑洞,企业更需审慎规划替代路径。

Gartner在《博通收购浪潮下选择VMware替代方案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提出了相关建议,在此我们进一步提炼为可落地的三阶方法论

评估维度:穿透成本表象,锁定长期价值

首先,明确替代平台的评估维度,需超越单纯购置成本视角,重点考量混合云集成能力、长期技术可行性、云原生兼容性及ISV生态支持;

能力匹配:量体裁衣,拒绝“一刀切”

结合企业自身能力与痛点,通过梳理IT技能储备、基础设施依赖关系及迁移时间窗口(例如核心业务是否允许停机重构),以制定差异化的兼容性验证策略;

路径选择:战术突围 VS 战略重构

Gartner为企业客户明确了VMware替代方案的两大路径选择

  • 战术性方案:聚焦现有架构的平滑演进与快速落地

若希望实现平滑过渡(技术升级难度低、应用系统仅需极小化重新设计与重构),并倾向于沿用现有熟悉的硬件供应商及架构体系,以确保未来两年内快速落地实施。请优先选择战术性方案,其中包含VMware替代交付、替代虚拟机管理程序、超融合基础设施等

  • 战略性方案:致力于打造面向未来的敏捷技术生态

若已准备好全面投资建设新型运营模式、推动组织运营转型并系统性提升团队技能时,方可考虑战略性方案,其中包含分布式混合基础设施(DHI)和容器平台,全栈基础设施平台等。另外,需要重点关注应用部署策略对VMware替代平台选型的影响,该策略将直接决定能否构建敏捷性、长期技术生命力与成本效益最优的技术环境。

超融合虽好,但CIO们还应注意什么?

在Gartner《指南》中,超融合基础设施被明确列为核心替代路径之一。以其三大优势,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

高度的集成性

面对虚拟机管理程序多样化及基础设施生命周期到期的挑战,I&O决策者正致力于部署具备统一管控能力的集成式软硬件解决方案。而超融合解决方案正是通过软件定义技术,能够将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深度整合为统一资源池,彻底打破传统架构中的硬件“孤岛”

优化成本

当前超融合基础设施已形成支持特定工作负载的技术生态体系。通过扩展现有HCI解决方案并将工作负载迁移至统一平台,既能加快迁移速度,又可避免因技术转型导致的技能重构成本;

简化管理

超融合架构通过整合计算、存储等核心资源,为高度聚焦的小型化环境提供完整支持,并支持众多边缘用例。许多超融合基础设施或数据保护产品(如Veeam和Commvault)自带的迁移工具,进一步降低了工作负载迁移的实施复杂度。

虽然,Gartner认为:“超融合基础设施与VMware产品栈高度相似,能显著降低技能学习难度、缓解文化抵触情绪,并简化部署迁移流程。”

但企业在选择超融合替代之前,还需要考虑以下关键因素

  • 超融合基础设施市场中的不同产品和供应商与云和数据保护提供商的集成情况各不相同,因此需要根据自身的技术生态系统进行审查;
  • 与VMware的产品套件(如 VCF)相比,超融合基础设施的替代方案不具备可相媲美的功能集,也没有同样强大的功能和附加组件;

  • 大多数超融合基础设施解决方案不支持外部存储,而许多基础设施与运营(I&O)领导者依赖这一功能来确保其最关键工作负载的效率和性能;

  • 使用类似的超融合基础设施环境来复制大规模的VMware部署将耗费较高的成本。

由此可见,从“替代VMware”到“重构IT架构”,这场看似被动的技术迁移实则暗藏战略机遇——企业完全可以从简单的虚拟化替代升级转变为面向未来的架构演进。

在超融合提供的统一资源池基础上,逐步向“更解耦、更智能、更自动化”的下一代基础设施演进:例如,通过容器化实现应用与基础设施的松耦合;借助Serverless架构提升资源利用率;运用AIOps构建智能运维体系;迈向可组合式基础设施(Composable Infrastructure)的动态资源调度模式。这种递进式升级路径,既保留了超融合简化迁移的技术优势,又为企业绘制出跨越式发展的技术蓝图。

分割线

博通对VMware的收购,无意间成为虚拟化市场变革的催化剂。在做迁移决策前,也请务必做好全方位的自身评估。在这一浪潮中,企业还需平衡短期成本与长期战略,既要通过超融合快速完成技术栈切换,更要以模块化架构设计保留未来扩展空间,以技术自主性与灵活性应对不确定的未来。当业界聚焦于替代方案选择时,更具前瞻目光的企业已经在思考如何将此次迁移转化为一次“弯道超车”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