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模型可以出谋划策,但不能越俎代庖,人始终是责任主体。推进大模型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需明确大模型的能力边界,扬长避短。”10月17日,在新金融联盟主办的“‘人工智能+’驱动下金融科技应用场景创新”内部研讨会上,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在主题交流中表示。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也作了主题交流,工商银行首席技术官吕仲涛、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总工程师徐朝辉、平安银行行长助理兼首席信息官孙芳滔、华夏银行首席信息官人选龚伟华、深信服科技行业总部首席技术官杨闯发表主题演讲。26家银行、50家非银机构的相关负责人参会。会议由新金融联盟秘书长吴雨珊主持,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提供学术支持。

研讨会现场
多场景智能应用落地见效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创新发展新模式,加快从数字赋能向智能驱动演进。会上,五家机构的资深专家分享了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探索,展现出多元化的落地成果。
工商银行打造企业级金融大模型技术体系,构建大小模型协同的算法矩阵,并创新提出基于MOA架构的“1+X”大模型应用范式。在安全防护、信贷风险管理、信用风险智能评估三大典型AI应用场景中成效显著——高危漏洞识别准确率超80%、攻防推演攻击场景覆盖率超90%;大户风险报告与处置建议实现分钟级生成;小微企业风险评估准确率提升一倍以上。
邮储银行建立了覆盖模型注册、开发、验证、部署、监控、优化的全流程管理制度,通过统一编号、版本控制和可视化监控,实现了人工智能业务赋能的持续性与精准性;构建了“千卡智算模型”为核心的异构算力底座,形成涵盖230项应用场景的大模型落地矩阵。手机银行智能助手可通过语音唤起协助客户完成简单操作;智能外呼营销体系聚焦拟人化交互与精准话术开展营销,AI替代率已超83%;智能交易场景从逐笔手工到批量秒级跨越,询价金额已达1.5万亿元。
平安银行规划并建设了“1+1+1+N”的AI能力支撑体系,通过统一的算力基座、算法模型基座、数据知识基座,以及N个业务场景应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一体化的人工智能应用生态,已在各业务线落地超过360个AI应用场景,涵盖办公效率提升、经营分析、智能营销、智能风控等领域。
华夏银行根据场景对AI应用分类布局:速赢区,聚焦提升效能效率;攻坚区,侧重优化客户交互与服务质量,运用RAG、智能体等技术;深水区,探索大小模型结合人工干预,应用于业务决策与风险合规等核心领域。
深信服科技作为产业侧代表,推出开源AICoding解决方案Costrict,攻克金融级开发安全与质量难题,实现代码开发效率提升400%、严重BUG检出率90%。在垂直安全应用方面,深信服提出“源数据AI检测”方案,将多维源数据在前端统一进行AI检测,输出高检出、低误报、易理解的告警信息,大幅减轻后端运营压力。在2025年攻防演练中,通过大模型针对0day漏洞在无规则情况检出率95%,高级社工钓鱼邮件检出率超90%,误报率低于千分之一。为某头部金融机构处理超100G实时流量时,每日仅生成约1000条高质量告警,2人即可完成研判,显著优化运营效率。
AI应用需从工具化转向核心化
在“人工智能+”深度赋能金融行业的进程中,企业AI落地模式正迎来根本性变革。
吕仲涛指出,在开源基础大模型驱动下,人工智能应用需从工具化转向AI核心化思维:一是建立AI原生应用体系,将传统的“业务系统+AI”转变为以用户为核心的AI原生应用体系;二是构建面向模型的企业数据采、洗、管、用体系,变静态数据为知识飞轮;三是结合知识数据建立大模型分级应用体系,变被动适配为主动驾驭;四是将硅基员工嵌入数字化流程,打造人机协同的智能组织。
一位大行代表分享了智能体建设实践的三大关注方向:将智能体组件化,建设可复用的基础能力;建立多智能体协同的标准化,确定智能体之间的通用语言与协作规则;保证智能体应用的安全性,实现智能体操作全程可追踪、可审计、可解释。
龚伟华提出,AI应用需把握三大关键:一是领域知识内化,把业务逻辑、行业术语、专家经验等隐性知识,转化为机器可理解、可推理的显性知识;二是建设高质量数据集,这与垂类模型效果密切相关;三是深度嵌入流程,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明确AI的能力边界与风险底线
李伟充分肯定了金融机构AI应用积极、稳健的整体态势。他表示,推进大模型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需明确大模型的能力边界——大模型在多模态内容理解与生成、基础逻辑分析推理等方面展现出较强能力,但无法保证输出准确性、无法严谨解释输出结果。因此,应用大模型需扬长避短,核心是做好场景适配。
他指出,不同机构大模型应用要体现差异性,避免用同一个“脑子”指挥行动。即便选用同一开源大模型,不同机构的任务大模型也应有差异,否则会带来风险。他以数据分级分类为例,“每家银行对某字段的重要性判断不同,有的认为是二级,有的认为是三级,这就对了。差异源于机构风险判断不同,通用内容可能逐渐趋同,但关键部分必须体现差异。”
他强调,要严守风险底线,压实人的主体责任。大模型可以出谋划策,但不能越俎代庖,人始终是责任主体。同时,要用魔法打败魔法,用AI技术防范AI带来的风险。
刘晓春指出,人工智能需由人类赋予应用场景,人在“人工智能+”创新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无需动脑的基础操作岗位可能会简化,而具备更强业务能力的人才是驾驭技术的关键。在技术适配方面,适用优于先进,要根据业务特性选择合适的AI。尤其对中小机构而言,一定要区分高频与低频业务、关键风险与偶发风险,集中资源投入于高价值场景。
龚伟华认为,金融机构应用大模型的目标,不应局限于单纯降本增效,更在于增强复杂决策能力、创造战略发展机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在生态建设上,也不止于数据共享,而在于智能共生——未来高阶的生态协作,更应聚焦单一机构难以解决、需多方共同解决的难题。
会议形成共识,从“+AI”工具化尝试,到“AI+”体系化重构,金融智能化已迈入落地期。行业需在合规底线之上精准创新,以更务实的智能化实践,赋能金融提质增效与实体经济发展。



